项目概况
G104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于1982年7月建成,跨径为40+94+220+94+40=488米,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。建成时为亚洲最大跨径、我国首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,位列世界第八,是我国现代化斜拉桥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。G104京岚线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扩建工程于2023年9月合龙,新建黄河大桥位于老桥下游,跨径为90+180+488+180+90=1028米,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。主跨跨径与老桥主桥等长,是黄河上第一座不等跨并桥建设工程,同时也是黄河上跨径最大、钢桥总长最长的公轨分层合建桥梁。
项目亮点
1、见证历史传承,眺望未来发展
早在1960年,济南第一座公铁两用黄河大桥开始建设,该桥由中国和前苏联合建,因中苏矛盾激化,前苏联专家撤离,大桥被迫停工。大桥遗址现存18孔桥墩,每孔长12m,共长约220m,位于既有G104济南黄河大桥西侧约200米,黄河北滩地内。
时隔22年,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G104济南黄河大桥于1982年建成,居当时同类型桥梁亚洲之最,是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的里程碑,曾入选“1978-1988泉城十大景观”和“建国60周年公路交通勘察设计经典工程”,成为了很多济南人心目中的时代记忆。
扩建工程新建大桥作为老黄河大桥的扩容工程、二环东快速路北延工程和零点立交的改造升级工程,将上世纪的老黄河桥、零点立交以及本世纪初的二环东高架紧密联系在一起,见证了建国以来跨黄河桥梁的建设历程和发展历史,承载了黄河流域桥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、传承和突破。
2、综合立体交通,五位一体共享
新建黄河大桥主线工程按双层高架桥设计,为山东省首例。上层为国道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,中层为城市轨道交通,地面为城市主干路,新建零点立交与济广高速连接,实现了城市主干路、城市快速路、轨道交通、高速公路及国家干线公路等多功能需求。在实现G104和济广高速扩容升级的同时,建立了济南市主城区与起步区的高效联络通道,为国内首座五位一体超级综合体工程。
项目积极响应了交通强省、交通强国建设要求,突出创新、智慧、协调、共享、发展等设计理念,注重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,打造了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。
3、不等跨并桥,跨黄新纪录
既有G104济南黄河大桥为主跨220米双塔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。新建黄河大桥总长2.518公里,与老桥并桥建设,中心间距33.5米,主桥采用主跨488米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,桥塔采用花瓶型,总高168.6米,是黄河上第一座不等跨并桥建设工程,也是黄河上跨径最大、钢桥总长最长的公轨分层合建桥梁。工程总用钢量达七万吨,钢桁梁主梁在满足公轨两用功能的同时,实现了新、老桥的协调和融合,突出了新桥与老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守和呼应、传承和突破。
4、文化与技术融合,打造济南新地标
刚柔相济、轻盈通透:新建黄河大桥主桥桥塔采用花瓶型塔,下横梁横穿主桁,有效利用了主桁结构空间,使桥塔和主桁融合成整体,更显桥塔造型轻盈通透。
净瓶流水、美观协调:象牙白桥塔搭配水蓝色钢桁梁,桥梁似水般流动于净瓶之中,与济南泉水、千佛山等文化整体结合,相得益彰。
工业制造、装配施工:新建黄河大桥所有钢构件全部在工厂加工成型,现场拼接安装,实现了高质量、高精度加工及高水平、高效率安装,可显著缩短工期,节省建设成本。
四新应用、经济耐久:桥面采用钢—UHPC轻型组合桥面体系,大幅提高了钢桥面的抗疲劳寿命;斜拉索采用1860MPa环氧涂层钢绞线,具有独特的四层保护措施,耐久性好,使用寿命长;采用新型双向减隔震体系,一并解决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桥纵向和横向的抗风、抗震难题,保障结构安全,节省建设成本。
G104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主要设计人员:李守善 万姗姗 宋肇书 陈宗方 邹祖德 陈辉海等
G104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扩建工程主要设计人员:李怀峰 徐召 王志英 陈国红 王东阳 胡磊 王洺鑫 马雪媛 王溧 鬲鹏飞 纪春晓 张国栋 贺攀 焦烽智
所获主要奖项:
1、1982年获评“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章”。
2、1983年获评“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”。
3、1985年获评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”。
4、1983年获评“交通部公路工程优秀设计二等奖”。
5、2003年获评“交通部公路工程优秀勘察二等奖”。
6、2009年获评“建国60周年公路交通勘察设计经典工程”。
工程案例
任何形式转载 请联系 0531-68939666 版权所有 ©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鲁ICP备11030584号-1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济南